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审计署署长侯凯提出“大数据审计”理念,旨在通过创新审计模式,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本文将从大数据审计的背景、内涵、实施策略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数据审计的背景
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数据规模迅速膨胀。据《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58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万亿元。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2. 传统审计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审计模式主要依赖人工检查,审计效率低、成本高,且难以应对海量数据。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背景下,传统审计模式已无法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
二、大数据审计的内涵
1. 数据驱动
大数据审计以数据为核心,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挖掘潜在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 技术创新
大数据审计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审计方法的创新。
3. 审计模式变革
大数据审计打破传统审计模式的束缚,实现审计范围的拓展、审计内容的丰富和审计效率的提升。
三、大数据审计的实施策略
1. 构建大数据审计平台
搭建大数据审计平台,实现审计数据的集中存储、处理和分析,提高审计效率。
2. 培养大数据审计人才
加强大数据审计人才的培养,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3. 创新审计方法
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审计方法,实现审计范围的拓展和审计内容的丰富。
4. 强化审计信息化建设
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四、大数据审计的意义
1. 提高审计效率
大数据审计能够快速处理海量数据,提高审计效率,缩短审计周期。
2. 提升审计质量
大数据审计通过数据分析,挖掘潜在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3. 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大数据审计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国家治理中的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大数据审计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质量、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积极推动大数据审计的发展,为构建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